《围城》读后感

发布时间:2023-07-29 12:35:40 来源: 哔哩哔哩

钱钟书先生在《围城(序)》中说道:在这本书里,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、某一类人物。写这类人,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,只是人类,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。
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人类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前提下,会寻求更加高级的东西。人类社会也就在此基础上,形成了各种“关系”。

《围城》以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主线,描绘了“方鸿渐们”的爱情、亲情、友情,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。在钟书先生的描绘下,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方鸿渐的性格缺陷,那就是“逃避问题”,想着只要糊弄过去就行了。他捏造假文凭糊弄了父母,自诩为“善意的谎言”,殊不知善意的谎言不能是自己无能的借口;在李梅亭等人的威逼下糊弄了自己,订婚得了,结婚得了;在与孙柔嘉的婚姻生活中,也是为了避免不吵架而行动。孙柔嘉倒是想过好日子,但方鸿渐面对问题,多数情况下选择了逃避。他想过好日子,却过不了,这是一种无奈——源于他自己性格的缺陷,当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因素。


【资料图】

我在看方鸿渐的时候,有一种方鸿渐竟是我自己的错觉。他对父母的欺骗,他的要强,他的不屑,他的热烈追求,他的归于世俗,他的无奈。

“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,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,笼内的鸟想飞出来;所以结而离,离而结,没有了局。说是被围困的城堡,城外的人想冲进去,城里的人想逃出来。”

婚姻或许是如此,因为大多数情况下,会从恋爱时的热烈过渡到“过日子”——柴米油盐,各种世俗关系,世俗问题会蜂拥而至。一旦结婚,至少说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都会与双方家庭有着不可断裂的关系,而且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这些问题可能是自己厌恶的,不想去做的。所以正如我之前所讲的,打破世俗去做一些事儿,我们不可避免会落入尘网。尘网的范围很大,不论是婚姻、工作碰到的问题还是说立于这个社会本身,但我们在前期疯狂过,青春过,那么就能够有一定的力量,有一定的勇气去面对这些问题,所以恋爱绝对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个过日子的人,因为最终都要过日子。找一个过日子的人,最终都要过日子;找一个能够与你疯狂青春的人,最终也要过日子。而这个日子能不能过好,能不能持续地走下去,我觉得肯定是那个陪你疯狂青春的人。但疯狂青春的基础是限于两个人,而不会产生第三者。

慎明说“不管它鸟笼罢,围城罢,像我这种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围困的。” 诚然,超脱的人对所有世俗之物都不屑一顾的,是已经立于宇宙洪荒之上的视角,其他的都是个屁。但对于现如今的我们来讲,达到这种境界我认为仍然是要在经历世俗之后。

对于赵辛楣,我觉得不得不提一嘴。他真的太可爱了!真的是模范E人朋友。虽然有那么一点大男子主义,但这种主义是时代所迫,却更显其人格魅力与可爱。每次看到他“救人与危难时刻”以及他与方鸿渐的友情互动,就令人会心一笑。

“旅行,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。旅行是最劳顿,最麻烦,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。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,才可以结交作朋友。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,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,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,彼此厌恶,还没有吵嘴翻脸,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,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。”

先生对旅行意义的阐释对我很有启发。多人旅行一方面是自己去感受、思考风土人情,另一方面是在这个过程中暴露自己的缺点,它是朋友、恋人的试金石。

小说做结于方鸿渐与孙柔嘉争吵之后的环境描写,那种无奈、凄清、惆怅、痛人心骨无以言表。甚佩服钱钟书先生。

愿读者能在围城中找寻自己前行的力量。我们虽身处围城,但希望能够像钱钟书和杨绛先生那样洒脱一点!
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太创新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11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